导读:相对于现代,由于物资的匮乏和技术力量薄弱,古代抗震救灾的难度很大。自古以来,中国就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,古人早期称地震为“地动”,认为是一种“地不宁”即大地不安稳的现象。遭遇“地不宁”后,古人是如何抗震救灾,以减轻地震带来的社会伤痛的?趣闻小编带你解读古代是如何抗震救灾的?

地动仪
皇帝颁“罪己诏”——
汉宣帝刘询“盖灾异者天地之戒也”
相对于现代,由于物资的匮乏和技术力量薄弱,古代抗震救灾的难度很大。在封建时代,不少朝代的“皇帝”在地震发生后的第一反应,竟认为是自己得罪了上天,要检讨自己的施政得失,急于下“罪己诏”。
为什么会有这种行为?中国古人认为,天、地、人三才为一体,地宜宁不宜动,地若“不宁”有动,阐明阴阳失调,或与人君失政有关,是上天给予的惩罚和告诫。所以,作为一国之君的皇帝,要抓紧承认错误,把罪过揽下来,以获得上天的原谅,避免上天再给人间降灾,减轻灾民的不幸。

皇帝罪已诏
西汉刘询(宣帝)当皇帝时的本始四年四月二十九日(公元前70年6月1日),河南以东49个郡国皆发生地震,不少地方是山崩水出,“杀六千余人”。刘询便为此下了道“罪己诏”。